夏日送清風,蟬鳴醉午光,城鄉處處氣象新。城區紅草鎮晨洲村萬畝蠔田碧波蕩漾,蠔殼砌成的民居外墻在陽光下閃耀;馬宮街道金町灣濱海棧道上,游客追逐落日,風帆禮堂成為網紅打卡新地標……這一幅幅美麗畫卷,正是城區推進城鄉風貌提升的生動寫照。
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之年。自2022年以來,城區錨定“點上出品、線上出彩、面上出新、全域示范”目標,以典型鎮村培育為重要抓手,統籌推進風貌提升、產業融合與生態治理,實現城鄉顏值與內涵“雙提升”。
圖為捷勝鎮海膽文化展示館。
典型鎮村培育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示范”
在紅草鎮圩鎮中心,新落成的石美山公園綠樹成蔭,1.2公里長的湖濱路河道清澈見底,140多棟連片民居的外立面統一噴涂著暖黃色真石漆,勾勒出嶺南水鄉的溫婉輪廓。作為2024年省級典型鎮,紅草鎮通過“兩核驅動、兩帶示范、三產融合”的規劃藍圖,不僅建成8個污水處理終端、1座生活垃圾中轉站,還打造了“三圈四中心”公共服務體系,中心幼兒園、寄宿制學校等9項基礎設施全部達標。
“我們不僅要讓鎮村環境美起來,更要讓產業強起來。”紅草鎮負責人介紹,該鎮自2023年以來,新增了22家“四上”企業,引進博信針織生產、梧圍蓮藕種植等8個項目,晨洲蠔現代農業產業園年產值達8億元,四屆蠔文化嘉年華的舉辦,讓“晨洲蠔”品牌走向全國。更值得關注的是,該鎮借力建筑業央企結對幫扶,中鐵集團等企業謀劃8個助力項目,廣東二建等3家企業簽訂公益性項目協議,為鎮村建設注入專業力量。
在城區其他鎮(街),典型村培育同樣亮點頻出。馬宮街道長沙村引入“挪咖公社”,采用“國企+合作社+整村運營”模式,打造“炮臺咖啡”文旅IP,周末日均游客突破1萬人次,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較2022年增長5倍;鳳山街道香洲社區夏樓美片區通過“碧帶增綠”工程,將排洪溝沿岸改造成親水公園,5條“綠美廊道”串聯起30個綠美小公園,實現村民“出門見綠、推窗見景”。數據顯示,2024年該區19個典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平均達70.31萬元,較2022年增長69.69%。
今年省定第三批典型鎮捷勝鎮正以“文旅名鎮”定位加速蝶變。投資7億元的現代三級漁港將打造漁獲交易綜合體,海大集團海洋種業產業園填補汕尾海洋牧場種苗培育空白,石頭村海膽文化公園與“海膽+”產業示范園串聯起3條主題旅游線路,推動“海洋經濟”與“文旅IP”同頻共振。
重要沿線提質
串珠成鏈打造風貌走廊
沿著廈深鐵路汕尾段,臨路3084棟農房統一換上“嶺南風格”的外立面,15.83公里綠美干道串聯起成片稻田與村落,這是該區“明珠五號”攻堅行動交出的一份實打實的成績單。
去年5月,該區啟動的風貌整治行動,以“三提升、三整治”為抓手,通過三級責任包保機制,發動鄉親代表認捐1500萬元,培育鄉村工匠256名,實現高鐵、高速、國道沿線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華麗蛻變。
在紅草鎮新村村,721棟農房實施“平改坡”工程,473棟噴涂真石漆,昔日雜亂的村落變身房車游客打卡點,集體經濟收入較2022年增長5倍;捷勝鎮石頭村海膽公園內,海膽文化展示館與海鮮美食街相互映襯,首屆海膽文化旅游推廣季吸引央視網等媒體聚焦,讓“小海膽”成為海洋經濟的“金名片”。
重點區域的風貌提升更彰顯匠心。金町灣濱海旅游區整合希爾頓酒店、游艇中心等業態,打造風帆禮堂、鯨灣小鎮綜合體,2023年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外地游客占比達68%;晨洲蠔鄉景區將廢棄蠔殼融入農房建材,220間農房風貌提升后躋身國家3A級景區,年均旅游收入約600萬元;鳳山祖廟旅游區非遺館試運營期間接待游客近9萬人次,190米的參觀動線成為汕尾文化“活窗口”。
品清湖的綜合治理堪稱生態樣板。該區投入4.5億元實施湖體疏浚,潮汐通道拓寬至1500米,清淤量369萬立方米,并聯合暨南大學規劃納潮閘等工程,使水體交換效率提升30%。如今的品清湖碧波蕩漾,紅樹林濕地成為候鳥棲息地,還獲評“嶺南生態氣候標志·城市生態氧吧”,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城市會客廳”。
人居環境煥新
全域整治筑牢生態基底
紅草鎮海梧村家家戶戶門前的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污水通過地下管網匯入處理終端,這是城區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垃圾清運率、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三個100%”的生動體現。
該區污水處理采取“因地制宜”策略:通過“第三方運維+政府部門監督”的形式,讓56座治理設施全部委托第三方專業運維。廁所革命中,無害化衛生公廁176個和戶改廁21611戶實現“四凈三無兩通一明”管護標準,讓“小廁所”彰顯“大文明”。
該區深化“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截至目前,累計清理雜物2602.34噸,拆除違建2.93萬平方米,整治“三線”問題3252處。在二馬路市場,“劃區擺攤、限時經營”的管理模式讓占道經營成為歷史;通過“流動哨+蹲點查”夜巡機制,2023年以來規范流動攤販4.31萬處,治理“牛皮癬”小廣告1.9萬余宗。
農房管控方面,該區出臺系列方案,實行“帶圖審批”制度,累計完成農房外立面提升3189棟,審批宅基地46宗,整改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105宗,整改率達97.22%。紅草鎮新村村、馬宮街道長沙村等通過連片改造,既保留嶺南建筑特色,又融入現代審美,成為“舊村煥新”的典范。
綠美生態賦能
全民植綠繪就和美畫卷
在銅鼎山(郊野)公園綠美廣東生態示范點,新植的135畝人工林與1623畝封山育林區域相映成趣,這是城區推進綠美生態建設的有力見證。該區年均植樹64萬株,森林覆蓋率達43.43%,打造汕遮公路、工業大道西等綠美示范帶3條,建成綠美小公園115個、口袋公園11個,品清湖、金町灣雙雙榮獲“嶺南生態氣候標志·城市生態氧吧”稱號。
規劃引領是綠美建設的堅實基石。該區制定縣、鎮、村三級綠化方案,76個區直單位幫扶99個村(社區),繪制“一村一圖”綠美地圖;建立“黨建+網格+鄉村綠化”機制,設立“黨員綠化崗”621個,“黨員護綠隊”96支開展常態化管護。在2023年“綠美城區萬人植樹”活動中,近萬名干部群眾種下苗木23.49萬株,愛心企業、鄉親代表認捐資金達1700萬元。
綠色經濟同樣蓬勃發展。該區5家苗圃場培育苗木1200萬株,產值4800萬元;荔枝1.26萬畝、百香果500畝等林下經濟年產值超1.48億元;珩品行農業公司將生姜加工成軟糖、洗發水等產品,年產值350萬元。依托綠美生態資源,該區打造A級旅游景區4個、旅游精品線路5條,成功申報全省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從典型鎮村的“點上出彩”,到重要沿線的“線上成景”,再到全域范圍的“面上出新”,城區正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推動城鄉風貌從“環境美”向“發展美”、從“一時美”向“實時美”跨越。這幅由產業、生態、文化共同繪就的城鄉畫卷,正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幸福質感。
汕尾日報記者 張文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