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巍巍蓮花山,如海陸老區汕尾新市之脊梁;浩浩南海水,似一代又一代萬千鄉賢之胸懷。這片熱土上不同時期的一批批俊杰名流,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光輝的身影。新的歷史時期,又有來自天南地北眾多的“新汕尾人”,與老區群眾攜手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而不懈奮斗。他們是“善”的化身,也是“美”的代表。為助推“善美文化”示范工程落地見效,擦亮“善美文化”品牌,本報特推出“善美會客廳”專欄,敬請廣大讀者垂注。
汕尾日報記者在會議室越洋連線專訪陳若浩。
陳劍虹 攝
“歡喜未?媽!”大洋彼岸一句海豐鄉音通過媒介讓家鄉萬千父母心潮澎湃,瞬間火遍海陸大地。本報記者近日連線當事者,專訪了這位汕尾海豐籍、在畢業典禮上演講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畢業生——
“歡喜未?媽!”回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畢業典禮演講現場的,是一句清脆響亮的汕尾海豐話。作為首位在哥大教育學院畢業典禮上進行畢業演講的中國學生代表,陳若浩選擇用家鄉話向在現場的母親致敬。他與美國教育部部長米格爾·卡多納同臺演講,分享培養了陶行知、胡適、蔣夢麟等民國大師的哥大教育學院與中國的深厚淵源,以及自己七年來的留學經歷與感悟。
陳若浩母子在哥大校園合影
哥大畢業典禮響起汕尾鄉音
能夠在哥大教育學院畢業典禮上代表所有學生做演講并不容易,每一位學生都會視之為畢業的最高榮譽,因而競爭異常激烈。陳若浩經過層層篩選,與兩百多位該校畢業生申請者激烈角逐,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被挑選為學生代表上臺進行演講。
本報記者連線采訪時,陳若浩首先分享了自己一路堅持不懈的原因。哥大教育學院自成立一百多年來尚未有中國學生在畢業典禮上演講,作為美國最古老的教育學院的國際學生之一,他自覺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人關注中國留學生,聽見中國留學生的聲音,也讓他們看見中國學生的風采和能力,同時也希望為中國學生帶來一份榮譽。
而作為汕尾海豐人,他同樣也想把這份榮譽傳遞給母親和家鄉的親人朋友。講起“歡喜未”在社交網絡上的走紅,陳若浩說,這是作為汕尾海豐人的驕傲和開心。他認為每個人,作為當代年輕人,可以在更好更廣闊的平臺上把對家鄉的感情和對祖國的文化自信地傳遞出去,傳播好中國聲音。
從海城三中到哥倫比亞大學
對夢想的勇敢執著追求,源于陳若浩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采訪中,陳若浩直言這些年他所取得的成績,有一半要歸功于父母對他的激勵式教育。父母常常和陳若浩說,要有一種無所畏懼的心理,要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諸多困難并且堅持到底。同時,他們也以身作則,用善良和對生活的熱愛給陳若浩樹立了榜樣。也正是因為父母的鼓勵,陳若浩的內心才更有安全感,在后來讀書生涯面臨的各種選擇與挑戰,有力量勇往直前。
不像大城市的孩子早早便接觸外語,陳若浩是在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得益于在海豐縣海城三中和彭湃中學打下的良好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陳若浩以汕尾高考英語單科狀元的身份考入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四年的大學時光里,他刻苦求學,成績斐然,第一年就獲得年級綜合測評第一名,還在廣外最大的學生組織廣外勤工助學中心擔任主任團成員。大三曾遠赴波蘭交流學習,成為一名國際組織志愿者。
大學畢業后,陳若浩優異的成績與豐富的海外求學經歷使他在求職中脫穎而出,被廣州執信中學聘用——他是唯一一個以本科畢業生身份被該校錄用的英語老師。
正當所有人羨慕不已時,陳若浩迎來了人生另一個轉折點。2016年,他離開了執教6年的講壇,只身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提到為什么選擇哥倫比亞大學時,陳若浩表示,在本科學習期間,英語老師尼科爾森博士時常提起教育學家約翰·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方式中,和學生們共同體驗與探討。
從那時起,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和其學生陶行知等人將先進教育理念帶回中國的故事,埋下并培育了陳若浩熱愛教育和相信生活的種子,而“有一天,我一定要去杜威教過的地方讀書”的想法也在彼時他的內心生根發芽。
或許在很多人眼里,在執信中學任教是“香餑餑”“鐵飯碗”,主動辭職并遠渡重洋去讀書多少有點讓人無法理解。然而,于陳若浩而言,人生就是不斷“舍”與“得”的過程。如果不走出舒適區,就不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多人生的精彩和可能性。采訪中,陳若浩多次提及一句話:“人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
“我都已經準備了好多年了,只是別人不知道而已。”看似一個說走就走的選擇,背后是其不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進入哥大后,陳若浩開啟了“火力全開”的讀書工作雙線作戰模式。一方面,哥大教育學院要求博士生完成90學分共計約35門課,并且完成兩年的博士論文撰寫;另一方面,因為哥大教育學院的博士獎學金有限,并且曼哈頓生活成本高,為了攢學費,他還身兼數職,在哥大做了超過10份兼職,包括大學培訓師、健身教練、攝影師、家教等等,甚至還在學院的商業中心當過快遞員。這些經歷,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歷練,打破了只讀圣賢書的刻板印象。
與曾作為校內快遞員的哥大商業中心的同事們合影
陳若浩笑言,這些有趣且特別的經歷,雖然辛苦,卻也是他在哥大接受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人生的修煉,也是通向自信和自由的必經之路。
正因為理想與信念并駕齊驅,他一路披荊斬棘取得了求學道路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從故鄉海城三中和彭中出發,到大洋彼岸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
“用善意推動善意”這是陳若浩一直堅守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2020年5月,他創建了教育平臺“Ed for Growth”(“教育促進成長”),包含教師發展、教練、行業分析、教育科技、女性領導力等九個不同主題的社群。2020-2023年期間該平臺組織了400多場教育公益活動,支持6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和從業人員探討他們對國際教育的看法,鼓勵每一個人挑戰和突破自己的內心,共創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在紐約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陳若浩還及時有效地號召哥大的學生和學者籌集了30,000美元為哥倫比亞醫療中心購買急需的醫療防護用具,并在疫情期間為教育學院組織了兩場線上音樂會,為大家緩解壓力。
組織哥大中美教育峰會
在學校進行大提琴獨奏
堅信家鄉的明天會更好
盡管在外多年,陳若浩仍一直心系家鄉,關注汕尾的發展動態。提及汕尾的文化傳播,他認為汕尾的文化有非常多珍貴的事物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以最近山東淄博燒烤的爆火為例,他認為,汕尾同樣可以將自己的特色小吃小米、菜包粿、擂茶等美味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汕尾飲食文化,進而推廣到全國甚至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海陸豐這片紅色土地,感受革命老區的風土人情。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批人聚在一起努力,未來就有無限可能。”作為一名教育領域的工作者,陳若浩希望將來可以召集更多的有志人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祖國,努力把汕尾教育做大做強,為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寄語汕尾年輕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知識和思維的無限可能,努力讀書,并且學會獨立思考,從而走上人生更高的平臺,帶來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他認為真正的讀書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是培養一種終生學習的習慣,時刻保持向上的精神,時刻觀察生活和社會,并且經常反思。
陳若浩最后說:事在人為,堅持到底,方見英雄。他相信汕尾家鄉會變得越來越好,也希望家鄉的年輕學子們腳踏實地,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撰文:汕尾日報記者 陳曉銘 林丹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