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 述
“百載商埠”跳動傳統文脈

品清湖畔飛揚“城區能量”


行走著的“鄉愁文化”

札 記
弘揚國粹說鳳山
“百載商埠”黨群服務站坐落在市城區鳳山街道三馬路與友誼路交叉口,這里圍繞“山海湖城”“紅色圣地”等文化主題,廣泛收集老照片、老物件,以“圖片+實物+影像+文字”的方式,展現近代以來汕尾城區人民生活、勞作場景。
今年以來,鳳山街道緊緊圍繞黨建引領“三六九”“百千萬工程”等中心工作,深挖國粹精華,用活陣地資源,全力保育著國粹精華。一節節匯聚智慧、蘊含文脈的“國粹學堂”走進汕尾印象館,吸納300多名中小學生參與的公益課程,由鳳山街道和汕尾市印象館聯合開展。資深國粹教師開班,讓象棋、圍棋、書法等國粹精華在知識講解、對弈練習中生動再現,不僅讓青少年沉浸式感受棋類藝術的魅力,領略書法藝術的風采,養成細致專注、沉著持久的良好品質,還有助于傳播、傳承國粹精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街頭巷尾就可以享受‘國粹大餐’,既豐富了我的暑期生活,讓這個假期變得更有意義,又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很棒”,一名參與公益課程的中學生小然說道。據了解,該街道不斷鏈接汕尾市文化館、山丹丹畫室等精品資源,不僅在寒暑假有國粹公益課程,還“見縫插針”,將公益課程開設在周六日、“四點半課堂”中,讓國粹文化在青少年心里生根發芽。
老手藝人在焊接作業。
“弘揚傳統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該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來,鳳山街道將深挖傳統文化資源,打造“老汕尾”“新IP”,以點連線、以線織網,不斷夯實鳳山街道傳統文化網格,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為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打開汕尾城區職業技術學校網站,其簡介赫然寫著:該校前身是由 “十老” 在1984年創辦的全市第一所民辦中職學校。2010年8月,經城區人民政府批準轉制為公立學校。
它是由當年十位離退休老人自籌資金、自找校舍、自聘教師創辦起來的。“十老”中,當時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60歲,平均年齡70歲。市城區鳳山街道人翁域便是該校的核心創辦人之一。
城區職業技術學校(原“十老辦學”)第二屆董事會成員(資料圖)。
翁老于1983年從汕尾中學崗位上離休時已經七十歲,本可以從大半輩子的勞累中解脫出來,但看到自己家鄉時為“汕尾鎮”的教育落后,很多年輕人缺乏知識和勞動技能而無法就業,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不歸路,憂國憂民的情緒油然而生。為此他召集了另外九名“知音”,歷經重重困難創辦學校,開創了汕尾先例,為許多學子點亮了希望。
……
原“十老辦學”學生訓練(資料圖)。
辦學舊址所暫借的兵營,已經隨著城市的有機更新“消失”在雨后春筍般的樓宇中。為將“十老辦學”等先進事跡流傳下來,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一代人,該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依托升級改造項目,豐富陣地資源,把“十老辦學”等先進事跡融入綜合文化站、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打造中,讓彌足珍貴的汕尾記憶、汕尾教育發展的縮影得以“再現”。
市城區鳳山街道人才輩出,如中國民俗文化奠基人鐘敬文曾在文亭小學任教、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舊居就在鳳山媽祖戲臺旁邊。還有當代中國著名人類學、民族學家楊成志,革命先驅鄭重等均從鳳山街道走出,他們都在汕尾甚至廣東乃至中國文化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