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僑管理區僑興街道第五村通過整合陣地資源、凝聚多元治理力量,精心構建服務中心、鄰里中心、活動中心三位一體的服務矩陣。如今,村黨群服務中心成為傳遞黨的聲音的“前哨站”、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黨建引領,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戲曲進五村活動。
陣地升級強根基
服務提質惠民生
“多虧了工作人員幫忙進行養老認證,我們老人家沒有手機,兒子又外出工作沒時間,現在直接來村委就能辦理,真是太方便了!” 傅厝寮村的傅大爺和傅大媽感慨道。
為讓服務更加貼近群眾需求,第五村將陣地升級作為提升服務效能的關鍵抓手,持續優化服務功能,致力于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體驗。一方面,充分發揮“粵智助”機器的便民效能,將其打造成群眾辦事的“智能助手”,為村民提供政策查詢、業務辦理、養老認證等事項的“一站式”服務,真正做到足不出村、輕松辦事,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科技紅利切實惠及村民。
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村民進行養老認證。
另一方面,該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志愿者引領作用,在關愛幫扶困難群體時,黨員、志愿者送去溫暖與關懷;在環境整治和愛國衛生運動中,他們揮灑汗水、扮靚鄉村;在交通勸導和禁毒宣傳中,他們耐心講解、守護安全;在移風易俗和鄉村綠化活動中,他們以身作則、引領新風……黨員與志愿者活躍在鄉村治理的各個角落,成為鄉村治理的“生力軍”,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文化潤心育新風
安全防線筑平安
走進第五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農家書屋,黨史書籍、兒童讀物、專業書籍、工具用書等各類書籍琳瑯滿目。轄區群眾及青少年兒童常在此暢游知識海洋,農家書屋成為大家的 “精神樂園”。
該村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講堂、農家書屋、文體廣場、鄉村大舞臺等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滋潤群眾心靈,培育文明新風尚。同時,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媒介,匯聚社會資源,不定期舉辦節目演出等活動,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活水”。
此外,該村高度重視安全教育,多措并舉筑牢安全防線。針對青少年群體,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通過真實案例剖析、趣味有獎問答等形式,向青少年宣傳交通、用電、防火和防溺水等安全常識。積極開展防溺水安全宣傳教育專項行動,構建“排查 + 宣傳 + 巡查”三位一體模式,織密防溺水安全網,對日落坑、港仔溪、饒堀水閘等水域開展全面摸排,確保隱患點動態清零;重點檢查警示標志、救生圈、救生繩、救生桿等設施,及時補充缺失設備;安排專人沿河段常態化巡查,實現“有人巡、有人防、有人管”全覆蓋。此外,通過發放《防溺水安全教育》宣傳頁,向家長及學生講解溺水風險、急救知識及監護責任,強調重點時段兒童看護要求。
“入戶聯心” 解民憂
民生實事暖民心
干部身子“沉下去”,群眾幸福“提起來”。
第五村轉變工作方式,從 “群眾找上門” 變為干部 “上門找群眾”。村干部深入群眾家中,傾聽心聲、解決問題,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意,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身邊。該村還將鄰里議事區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講堂相結合,打造了一個集議事、宣傳、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村民可通過平臺參與鄉村建設、社會民生、服務需求、鄰里糾紛等事務的議事協商,暢所欲言。今年以來,該村共解決問題糾紛、辦成民生實事 30 件,實現了議事與文明宣傳教育雙贏,讓鄉村治理更加精準、高效、溫暖。
僑興街道第五村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五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創新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努力實現黨群服務中心在建設上有力度、管理上有提升、使用上有成效,持續引領鄉村善治新風尚。
汕尾日報記者 曾佳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