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成功舉辦“冬養汕尾”文旅品牌推廣活動暨首屆中國散文詩節,中國第一個散文詩節、全國第一個地級市“中國散文之鄉”榮譽牌匾、中國散文詩第一部藍皮書等三個“第一”匯聚汕尾,對中國散文詩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也為汕尾文化強市建設增添助力。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相聚汕尾,訪山川、游湖海,他們在這一次汕尾之行中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汕尾,暢談了如何加強汕尾城市形象宣傳,打造出一張靚麗的汕尾文化名片。
劍鈞:把握時代脈搏 讓更多優秀作品在汕尾開花結果
汕尾對于來自北京的作家劍鈞來說并不陌生。
十年前,劍鈞受邀首次踏上這片紅色土地,“人杰地靈”四個字在他腦海中涌現,成為往后十年間的美好回憶;十年后,當他再次來到汕尾,“變化大”成了最直觀的感受。變化大的不僅是城市建設、城市風貌及城市管理,更是汕尾的散文詩創作在這十年間的變化發展。
散文詩在汕尾的落地開花并非偶然。改革開放后,中國散文詩泰斗、首任中國散文詩學會會長柯藍于1986年至2001年間曾多次來到汕尾,指導汕尾的散文詩創作,在汕尾播下了散文詩的種子,如今,這顆種子在汕尾市委市政府及散文詩詩人群體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蓬勃生長,結出豐碩的果實。
劍鈞表示,汕尾所擁有的厚重紅色文化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氛圍、風土人情為散文詩乃至文學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海洋、山丘、宗族、信仰……一切都可以作為創作開始的地方,散文詩,或者說文學作為一個載體,它能夠使人們看到希望,能夠使人們通過文字的表述來感受這個時代的脈搏。在本次汕尾之行中,他看到汕尾的傳統文化在散文詩創作的領域得到了很好的弘揚和發展,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寶貴的文化遺產與文學創作的有機結合,汕尾在隨著時代的脈動而脈動,而這種脈動也體現出汕尾當前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蓬勃姿態。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本次散文詩節的舉辦在中國散文詩領域開了一個先河,對于汕尾文化強市建設增添了強大助力的同時,也體現出了汕尾市委市政府對于發展文學的遠見卓識,對于推動汕尾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眲︹x說。
宓月:以文學促發展 用活的文字做好城市形象宣傳名片
“時隔12年后再次來到汕尾,我感受到汕尾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越來越美了?!弊鳛橐晃桓行缘脑娙耍瑏碜运拇ǖ腻翟潞敛谎陲椀乇磉_出對汕尾的喜愛。置身于汕尾的風土人情之中,她真切地體會到汕尾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所帶給她的觸動與啟發,唯一的缺憾是時間有限且想要體驗的事物太多。
在宓月看來,“冬養汕尾”文旅品牌推廣活動暨首屆中國散文詩節的舉辦無疑是成功的,獨特的創意策劃讓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詩人、學者都感受到了汕尾的魅力,進而落實到文學創作當中。如何利用好文學作品,以文學促發展,讓文學在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好城市形象宣傳的作用,在更好推動汕尾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顯得十分關鍵。
在文化的傳播中,我們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想象“風吹草低見牛羊”,也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文學作品給我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我們在一句句描寫中沉淪在那個未曾見過的陌生城市。沒有一句宣傳口號,又無一不是在宣傳。宓月表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要用活的文字做好城市宣傳名片。
活的文字成就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則需要通過傳播讓大眾知曉。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為文學作品的宣傳帶來了許多新的傳播途徑,傳播形式也在不斷創新發展,要抓好散文詩簡短明了的文體特點,結合汕尾發展實際,利用好當前宣傳方式的多樣性及本次活動契機,將散文詩發展好、宣傳好,進而做好汕尾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亮出名片、亮好名片,讓更多的人認識汕尾、喜歡汕尾,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助推文化強市建設。
封期任:做好“散文詩”名片 讓“五色汕尾”綻放光彩
通過這次的汕尾之行,貴州散文詩詩人封期任顛覆了以往對汕尾“一個經濟主要靠漁業、經濟不發達的沿海城市”的認知,看到了一個紅綠白藍金的“五色汕尾”——紅,以紅色文化旅游為主的紅色城市;綠,以擂茶聞名的綠色城市;白,以世外梅園和白字戲為主;藍,有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金,以金色海灘為主的海洋旅游。
千百年來,廣府文化、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多元文化兼容傳承發展,鑄就了汕尾的“根”與“魂”;直至近代,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在此誕生,沉淀出一塊厚重敦實的紅色文學生長土壤,紅色文化底蘊濃厚。依山傍海,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發展歷史讓汕尾綻放出別樣光彩。
封期任認為,汕尾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旅游資源豐富,且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文學事業的發展,真正地把文學事業放在重要日程上,將文化強市的發展思想貫穿于汕尾發展的始終。汕尾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做好散文詩這張名片,將散文詩做成一個品牌,為文化強市的發展理念注入活力。汕尾的散文詩作家應該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作出應有貢獻,謳歌主旋律,加倍珍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散文詩之鄉”兩個“國字號”文藝品牌的榮譽牌匾,利用好汕尾本土文化優勢,借首屆中國散文詩節舉辦的契機,將文學藝術與經濟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多組織開展有益的文學活動,培養和壯大文學隊伍,發掘散文詩壇人才,提高散文詩文本質量,創造出以紅色文化旅游和民間文化藝術為主的優秀作品,為地方經濟發展鼓與呼。
本屆中國散文詩節的舉辦為促進汕尾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必將促進汕尾散文詩的發展,通過散文詩進一步提高汕尾對外的知名度,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期盼汕尾的散文詩作家開好頭、帶好路,發揮紅色文化、綠色文化、海洋文化齊頭并進的資源優勢,多出精品、優品。
田景豐:以散文詩為鑒 打開汕尾文化發展新方向
田景豐是一名來自廣西的教授。驚喜、震撼是汕尾帶給田景豐的初印象。
汕尾,一個富有創意的、必然載入文學史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屆中國散文詩節在這里舉辦,散文詩創作隊伍、創作基地、散文詩刊物……和散文詩有關的一切在這個城市遍地開花;在柯藍老先生精心耕耘的這片熱土里,散文詩的種子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生長出的根系緊緊纏繞,將一個城市和一個文學文體緊密相連;取得如此的發展成果,汕尾市委市政府的遠見卓識功不可沒,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助推著散文詩文學走到大眾的眼前來……田景豐表示,散文詩在汕尾的這些發展成果實在令人驚喜。
而震撼則是源于這個陌生的城市,在這樣一個低調的小城里,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其打下了堅實的城市文化建設基石。在田景豐看來,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競爭、經濟的競爭,最終要落實到文化的競爭上。本屆散文詩節的舉辦,是汕尾亮出的一張城市名片,而用文化作為城市品牌,必將為汕尾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一種無形的、巨大的、長遠的力量,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將無形的力量轉化為有形的文化成果。
他表示,接下來,汕尾要遞好中國散文詩節的接力棒,開好頭、起好步,以散文詩節的舉辦為契機,以散文詩為鑒,打開汕尾文化發展新方向,推動更多優秀文化在汕尾發揚壯大,推動汕尾文化強市建設真正落地落實。
汕尾日報記者 許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