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廣東實踐研討會·海洋強省建設論壇在汕尾舉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打造海上新廣東”主題展開交流研討,為廣東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建言獻策,也為汕尾走好“海洋強市、融灣先行”之路提供了有益指導。
向海圖強
打造海上新廣東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是廣東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打造海上新廣東是實現“再造一個新廣東”宏偉目標的必由之路,是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必要舉措,也是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
“‘打造海上新廣東’對于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屈家樹表示,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首次在省級層面強調“建設海洋強省”,飽含總書記對廣東在海洋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列的厚望和囑托。省委把“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作為“1310”具體部署的十大任務之一,體現了廣東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落實海洋強國戰略使命的勇于擔當。在今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省委提出“向深海挺進”號召,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上,也就“打造海上新廣東”作出具體部署,為新時期廣東海洋發展提供了更清晰的行動路線圖。當前,海洋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我省處于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變的關鍵階段,打造海上新廣東將挖掘出巨大的建設空間、資源空間、承載力空間,助推實現“再造一個新廣東”。
“‘百千萬工程’是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海上新廣東,既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也是廣東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機遇之門、發展之門和共贏之門。” 屈家樹認為,我省粵東、粵西地區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打造海上新廣東,做強特色縣域海洋經濟,發展濱海縣域旅游“美麗經濟”,有利于我們通過“引領一批、輻射一片、致富一方”實現強縣促鎮帶村,助力“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
借力借勢揚長補短
寫好汕尾海洋經濟“大文章”
“這是我第一次到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還是挺震撼的。” 參觀完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產業園、中廣核新能源(汕尾)有限公司玄武海風場集中控制中心等地后,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曙光感受頗深。他表示,看到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的大國重器的生產基地,看到海洋新能源裝備,能夠感受到汕尾海洋工程基地的先進性,以及現代化的新的生產力特征。
汕尾接下來該如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劉曙光認為,汕尾海洋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是汕尾海洋經濟發展轉型的一個良好的基礎。優越的海洋資源優勢,也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汕尾通過借力借勢借地緣優勢來整合科技資源,補足短板,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稟賦優勢,實現人與科技與資源的密切結合,同時注重綠色可持續發展,使得新質生產力進入一個全要素協同聯動的階段。
“同時,以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產業園為例,汕尾突出環境友好型和生態可持續性的中高端產業園布局,形成一個互為外部優勢、具有強烈外部性的海洋風能裝備產業集群,在國內甚至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這方面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推導的一個方向。” 劉曙光建議,汕尾應該優先推進該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一個主導產業,使它的產值比重上升,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也帶動當地就業,從多個方面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表示,當前,汕尾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無限,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深汕的密切合作為汕尾海洋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梅隴產業園已經劃出30平方公里,深汕整體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帶動產業鏈的構建,深汕兩地的聯系度會更加密切。同時,汕尾海域資源豐富,擁有粵東地區最大的海域面積,而在海洋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面,深汕合作能夠為汕尾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技術等方面的支撐。
另一方面,汕尾要發揮粵東主力軍作用,充分把區位優勢、海域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文優勢利用起來。要積極搶抓海洋經濟發展機會窗口,依托海上風電優勢,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要充分發揮人文優勢,以生態生活生產融合發展理念統籌海岸和海域開發,打造區域海洋文旅新高地;要利用好豐富的水產品資源,在保障水產品質量的同時,做強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借助技術力量、金融力量,進一步激發汕尾的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潛能,推動汕尾海洋資源可持續循環發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進程中,汕尾緊跟深圳,未來可期。” 胡振宇說。
汕尾日報記者 許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