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薄云后的陽光傾瀉而下柔和的輝光。位于紅海灣畔的紅樓——這座具有歷史厚重感的建筑,暗紅色的磚墻在陽光中顯得格外沉穩肅穆。這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追思會暨骨灰安放儀式在紅海灣經濟開發區舉行。
上午8時30分許,紅樓前已陸續迎來悼念黃旭華院士的人群。上午9時,黃旭華院士的追思儀式正式開始。現場,黃旭華院士的親屬、同事、好友及家鄉的干部群眾、師生代表等,通過觀看追憶視頻,共同回顧了黃旭華院士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無私奉獻的傳奇一生。眾人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靜默肅立、追思緬懷,不少人不禁潸然淚下。
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黃旭華院士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
“再看一眼家鄉”是黃旭華院士生前最后的愿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名少年許下科學報國的錚錚誓言,將畢生精力熔鑄進國家重器的鍛造。期間,他在戰亂中輾轉多地求學,最終如愿考上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系;新中國成立8年后又突然遠離家鄉,隱姓埋名三十載,將滿腔熱血、畢生智慧用于中國核潛艇研制。
如今,從這片紅色土地出走的游子,在他的親人和生前同事們的陪伴下,“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追思會上,黃旭華院士的大女兒黃燕妮深情追思父親。她說:“父親躺在病床上的時候,還想回老家看看,今天父親終于‘回來了’,‘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上,實現了父親生前想回家的心愿。”
“終于‘回到’老家了,他也放心了,他每一次回來就很隨和。”黃旭華院士的侄子黃德睿在追思儀式上紅了眼眶,說黃老為人很和藹,對誰都是笑呵呵的,“會經常叮囑我要做一個正直有用的人。”
黃旭華院士的逝世,是中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也讓家鄉人民悲痛萬分。往昔,黃旭華院士在汕尾出生、學習、成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
追思會上,人們還一起進入紅樓參觀紀念黃旭華院士生平事跡展。這座黃旭華少年時代求學成長的建筑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墻特別設置了“紅樓學子黃旭華”專題版塊,陳列著他小學時期的校服照片,并通過圖文詳細展示了這位國之脊梁無私奉獻的人生。
晚年,他多次回到家鄉汕尾省親,還曾多次公開表示“以家鄉為榮”,關心支持家鄉的發展。
2017年,黃旭華院士將當時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部分獎金捐給汕尾中學和白沙中學兩所母校。此后,他又在白沙中學設立“黃旭華獎教獎學金”,嘉獎教育事業中表現優異的教師和學生,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六屆。
2021年,在第二屆汕尾發展大會上,黃旭華院士通過視頻表達對家鄉發展的肯定與祝福。
2022年年初,當黃旭華院士生前最后一次返回汕尾家鄉時,得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設有“船艇”相關專業后,親切地跟師生說我們是同行,親筆寫下“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勉勵師生要以工匠精神深耕專業,學有所成,為建設美好家園、強大祖國貢獻力量。
白沙中學教師劉瑤瑤曾是“黃旭華獎教金”的獲得者。當天上午,她帶領著學校的學生唐雨楠和鄭嘉榮,早早來到黃旭華院士的追思儀式現場。她說:“在黃旭華院士的影響之下,我們愛國愛黨,熱愛家鄉。這一次參加追思會,希望能夠把黃旭華院士無私奉獻的精神傳遞到我們的學生當中去,讓學生也為家鄉努力奮斗,將來為祖國作貢獻。”
觀看完黃旭華院士生平敘事的視頻,唐雨楠深受感動。她說:“黃旭華院士砥礪前行的成長歷程,深深打動著我們。他的精神將激勵我在未來的學習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我要將黃旭華院士的精神銘記于心、傳承下去,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鄭嘉榮也說:“我今天很榮幸能代表學校學生參加這次追思會,深深地被黃旭華院士的愛國精神、堅韌品格和無私奉獻所感動。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勤奮學習,長大之后報效祖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陵園里響起了歌曲《送別》,黃旭華院士的女兒們用深情的歌聲訴說著離別。當天上午10時,骨灰安放儀式在肅穆的氛圍中開始。親屬代表輕拭墓碑,隨后在禮賓引導下,將黃旭華院士的骨灰鄭重安放。眾人肅立,向黃旭華院士的墓碑深深三鞠躬,并獻上寄托哀思的鮮花。這場簡約而深沉的儀式,承載著眾人對這位英雄的敬意與不舍。當天,汕尾不少父老鄉親們紛紛到陵園排起長隊手捧鮮花,眼噙淚水。
在墓碑背后的石頭上,鐫刻著三行字:“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這正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黃旭華院士一生的真實寫照。
斯人已逝,其志永存。黃旭華院士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將成為汕尾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代海陸豐兒女矢志忠誠、接續奮斗。
汕尾日報記者 羅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