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汕尾市是全域革命老區,是全國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是我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烈士的故鄉,周恩來、徐向前、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浴血奮戰,無數優秀海陸豐兒女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留下了一件件寶貴的革命文物。
據2020年全省普查資料統計核定,汕尾市轄區內革命遺址達517處,數量居全省首位。汕尾市作為全國有名的革命老區,一直在紅色文化資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擁有眾多的紅色文化資源而且內涵豐富,是海陸豐特色文化的瑰寶。近年來,汕尾市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推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開發利用不夠科學合理的問題,如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大、活化利用方式較單一、紅色舊址閑置率較高、紅色建筑受損嚴重等難點堵點。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努力推動汕尾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開創新局面。
一、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科學編制規劃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一是以制度為保障,優化保護管理機制。根據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脈絡進行細致梳理,進行分區保護、分級保護,采取多種方式利用紅色資源,并與國土空間規劃進行銜接,推動紅色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切實落地。二是編制重點片區規劃。根據資源分布特點,將全市劃分為海城中心片區、黃羌紅色片區、城區紅色片區、金廂紅色片區、新田紅色片區5個片區,按照“一中心四片區”原則推進規劃編制。三是借力利好政策。充分利用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汕尾市出臺的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發展規劃、革命遺址保護的利好政策,認真對照,聯系實際,逐條研究,用好用活有關政策,積極爭取資金扶持、文物保護、文藝交流等優惠政策,真正把扶持政策落到實處、結出碩果,推動全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有效開展。
二、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縣級財政保障力度。通過設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專項經費,以用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修繕保護和提質改造。對于產權私有的不可移動文物,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及協調工作力度,厘清產權歸屬,明確其管理權、使用權和受益權。二是以市場手段配置資源。改變單純依靠財政投入的現狀,加大融資力度,通過引入外資、啟用民資等手段,吸引多元化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三是多元籌資,創新機制。借助國家項目支持、銀行貸款、招商引資、地方財政、民間參股等方式籌資,特別是通過引進知名企業參與到革命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中,進一步明確資源開發管理主體,實行屬地管理或行業管理,建立專門管理機構,招聘有經驗的講解人員,專門從事管理服務工作。通過多方位積極地籌措資金,加大對紅色文化基地和紅色景點建設的投資力度,為推進汕尾市紅色文化建設提供重要資金保障。
三、創新宣傳方式,多渠道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一是拓展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和宣傳方式。深度挖掘汕尾市紅色資源的內在能量,不斷豐富學習內容和形式,創新形式載體開展宣傳和宣講。在傳播方式和渠道上,更多地運用數字媒體技術、網絡社交平臺等,創造出汕尾紅色文旅IP,推動紅色文化線上線下聯動展示,加強對展覽內容和解說詞的審查,確保內容正確性、權威性、準確性。創新展陳方式、提升展陳內涵,進一步講好海陸豐的革命故事、紅色故事。如依托云平臺推進“互聯網+”革命文物,通過三維注冊、虛擬現實融合、人機交互等技術手段,嘗試建設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等紅色AR“云展館”,最大限度還原實體展館,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游覽,讓革命遺址“會說話”、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二是創作更多精品力作。充分利用彭湃、彭士祿、黃旭華等汕尾籍人物素材,創作和制作一批反映紅色圣地、大善汕尾的影視藝術作品,打造獨具特色的汕尾紅色文化品牌。三是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系列活動。積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象展示、資料學習、互動交流的多媒體展示載體,豐富紅色文化基因,組織開展紅色文化研討會、紅色發展論壇、紅色文化講座和演講等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加強汕尾市紅色文化理論研究,讓紅色資源入教材、入課堂、入校園、入班級,充分發揮汕尾市紅色資源教書育人的功能。
四、健全管理機制,凝聚發展合力。一是整合各類資源提高保護開發利用效率。通過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形成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紅色文化保護工作格局,構建起比較系統的保護體系。二是加強本地紅色人才隊伍和相關專業隊伍建設。建立起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化的宣講、管護隊伍,同時建立和及時更新研究紅色文化資源專業人才庫,營造一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有人做、有人愿意做、有人會做的良好氛圍。三是加強在職紅色文化人才的業務培訓。鼓勵和發動更多的紅色文化愛好者參與海陸豐黨史研究,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同時還要謹防紅色資源被盲目、過度開發,最大程度保持紅色基因的底色和紅色旅游的“苦味”,特別是要高度重視紅色旅游的教育、感化功能,讓游客在游覽中感悟愛國主義和革命先輩無私奉獻精神。
講好紅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推動海陸豐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一股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汕尾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