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背景下汕尾農村電商的發展意義與成果
○劉奕馨
數字經濟作為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資源、以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形式的經濟形態,是加速農村電商發展的催化劑。隨著城市電商產業進入到白熱化的競爭階段,農村電商的可拓展價值進一步顯現。農村電商作為一種新業態模式,其發展有助于挖掘農村市場的價值潛力,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更是破解“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途徑。汕尾農村電商作為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刻體現,直觀展現了汕尾數字鄉村建設的豐碩成果,有力助推了汕尾農村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汕尾市農村電商發展意義
(一)加速農村地區的信息暢通
數字經濟下,電子商務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對接的線上平臺,向交易雙方提供有效市場信息。電子商務的發展加速了供需對接,也有助于緩解商品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顯著加速農村地區的信息流通。一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空限制。農戶及涉農企業將農村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展示給各地的消費者,消除了傳統中間環節的信息壁壘。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和算法分析,電商平臺可預測消費趨勢,讓農民能夠實時獲取市場需求、價格動態等信息,及時調整生產和銷售,減少因信息滯后導致的滯銷問題。農民亦可通過電商平臺對比農資、家電等商品的價格和質量,避免因本地市場壟斷導致的信息不對稱。
農村電商促成了農業生產端信息和市場需求端信息的鏈接紐帶,激活了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推動城鄉資源的高效流動。未來隨著5G、物聯網等技術滲透,農村信息流通效率還將進一步提升。
(二)加速產品流通
農村電商作為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載體,通過重構傳統流通鏈條,顯著提升了農產品流通效率。一是在數字化供應鏈閉環建設方面,如今電商平臺可利用AI算法,將分散的農產品需求聚合成可量化訂單,通過“以銷定產”來縮短產品的采購周期,提升流通效率。二是減少流通環節,壓縮流通層級。傳統農產品銷售需經4至6級中間商,終端價格較產地溢價2至3倍。而直播電商實現了產地直接連接消費者。從生產經營的視角來看,農村電商幫助農戶涉農企業實現跨地域銷售,甚至部分通過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從消費視角來看,通過電商平臺,農戶購買的商品更多元化,購物渠道更多樣化,而不再局限于傳統農村市場的限制。
(三)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農村電商作為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重構產業鏈條、激活要素配置、提升產業附加值,成為驅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動力。
一方面,農村電商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業生產的數字化轉型,推動了全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如生產環節智能化、管理環節數字化和經營環節網絡化。另一方面,在農產品加工、電商運營、物流配送等多種方式下,農村電商推動了農村產業由單一的農業向加工、服務業、物流業等產業領域延伸。同時,農村電商借助數字技術,例如用大數據技術描繪消費者用戶畫像,幫助賣家了解消費者的購物偏好,通過預售等以銷定產模式,反向指導生產。通過產業融合、品牌增值、營銷推廣等路徑,推動農村經濟從單一生產向多元價值鏈延伸。這有利于優化農村市場的資源配置,加速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融合,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二、汕尾市農村電商發展成果
(一)汕尾市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快速擴大。
近年來,隨著數字鄉村戰略的縱深推進,以及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戰略推動下,汕尾的農村地區經濟不斷加速發展,數字經濟輻射農村電商發展作用愈發顯著。截至2024年,已建成一大批農村電商公共服務設施,包括3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3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3個縣級倉儲物流中心及445個鎮村級電商服務站。在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影響下,汕尾農產品上行規模不斷增大,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得到有效發掘。農產品銷售規模和經濟效益不斷擴大,農村電商發展也成為了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抓手。汕尾市近年來在農村電商領域的發展成果顯著,通過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升級、品牌打造與技術創新等多維度發力,促使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下的末端個體農戶也得以參與到新經濟模式中來,成功推動了農村經濟數字化轉型,助力鄉村振興。
(二)巧用“互聯網+”,探索農村電商發展的創新模式。
巧用“互聯網+”推動傳統農業轉型,探索“數商興農”的農村電商發展創新模式。在農業品牌建設上,汕尾市以“互聯網+”為發展背景,巧用新媒體營銷,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為依托,如海豐大米、陸河青梅、塔嶺粉簽、陸豐甘薯等,打造了一批具有汕尾本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品牌。同時,汕尾正積極創新農產品品牌建設,目前已打造了多個區域公用品牌,包括“汕農領鮮”、“耘海豐登”、“吉康有禮”、“百味陸源”等,旨在以品牌創建提升汕尾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競爭力,同時借此聚合汕尾分散的農業資源,推動農業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邁進。在農產品銷售渠道上,廣拓銷路,注重線上線下融合。在政府牽頭、行業協會支持下,農產品展銷會、電商節等形式,如海產品推介會、荔枝節等成效顯著,擴大了品牌影響力。其次,政府積極助力海產品、農特產品入駐連鎖商超如盒馬鮮生、華潤Ole'等,建立穩定銷售渠道。在跨境電商上也進行了有益探索,依托汕尾港口優勢,推動海產品、農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出口,如汕尾荔枝跨境電商出口RCEP國家。另一方面,直播電商成為數字經濟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汕尾大力發展直播電商,推動農特產品、海產品出村進城,跨越地域限制,將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截至2024年,汕尾政府組織農村電商培訓了31726人次,也培育了一批優質的新農人。他們以鄉村為背景,以手機為“新農具”,以“三農”為創作題材,通過直播電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汕尾農特產品所蘊藏的地方風土人情、生態環境和文化底蘊,以增強消費者對農特產品的認可度,樹立起區域性農產品品牌形象,提高農特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借助社交媒體如抖音等平臺的流量扶持,促進直播電商從“助農”到“興農”。
(三)積極著手構建物流體系。
物流配送作為農村電商的關鍵環節,對打通城鄉雙向流通渠道有著重要影響。在農村電商的市場規模增長下,汕尾快遞物流協同發展也得到了持續提升。中國郵政、快遞企業在可塘、梅隴、甲子、馬宮等電商重鎮設立了68個服務網點。同時,汕尾正積極打造區域農產品直供配送中心數字化平臺,賦能全市各級電商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461個,全力推進“數字供銷”。其次,積極推動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2024年,全市農特產品寄遞業務量再創新高,其中海鮮及其制品寄遞業務量達1043.2萬件,實現業務收入13089.57萬元,帶動銷售額10億元。2024年《汕尾市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助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工作方案》中對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均提出了改善措施。尤其是生鮮電商的關鍵環節——冷鏈物流。要推動冷鏈物流網絡向鄉村下沉,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目前,主要是依托汕尾綜合物流產業園打造汕尾物流基地,已建成供銷系統布局的全市域冷鏈項目,包含馬宮冷鏈項目、汕尾華僑管理區冷鏈物流中心、廣東供銷天業(海豐)冷鏈物流產業園、廣東供銷天業(陸豐)冷鏈物流產業園、汕尾陸河冷鏈物流中心等5個項目。2023年,汕尾市物流倉儲用地264.74公頃,用地規模正呈現良好擴張趨勢,根據《汕尾市物流專項規劃(2021—2035年)》,汕尾計劃至2035年物流倉儲用地規模達到525公頃。
(本文系2024-2025年度汕尾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數字經濟下汕尾農村電商發展困境與破解之策》(SWSKYF-2024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