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入戶聯心”活動引起廣泛關注,有媒體這樣寫道:“從田間地頭到社區街巷,從產業振興到生態宜居,當5.9萬名聯戶人員將腳印留在千家萬戶,將服務送到群眾心坎,這座濱海城市正以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書寫著強鎮興村的時代答卷。”論者注意到,從粗放管理向精準服務、從事后處置向源頭治理、從行政推動向多元共治的進變,隨著“入戶聯心”活動的持續深化,汕尾正走出一條以治理現代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徑,構建起基層治理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基層源頭治理、多元共治的實績,很大程度上,有賴關鍵的“前置投入”,這個關鍵,就是“精準服務”。“入戶聯心”從2024年4月啟動至今年1月份,已精準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85萬件。可以說,為廣大人民群眾不息辦成實事,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先行墊資”。因為這份“墊資”,使更多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零距離”,基層治理的根系在民心的滋養中愈發強健。
“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這是人際關系中的定則。汕尾有句俗語,說“你有初一,人有十五”,意思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這句俗語掰開來作兩個層面的分析,一是“有初一就會有十五”,二是“有初一才會有十五”,兩個層面,包含的都是天道時序、人寰世情之常,對應的另一個常識是:干工作、謀發展,首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真心實意為群眾多辦實事,其實就是為各時期完成各項中心工作、為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奠基儲能,本身就是一項基礎工程。因為通過辦實事換來了群眾的信任,不僅能贏得群眾言語上的支持、擁護,而且,也將收獲更多群眾越來越自覺熱情投身社會公共事業建設的互動。黨的群眾路線,同時也是將樸實的“底層邏輯”光大成為展現美好人性和美好情感的宗旨理念、升華成了必欲躬行的使命準則。共產黨人,從個人到群體,仿用鄧小平同志“我是實事求是派”的自道,都應是“初一派”——做踐履初心一以貫之的人和組織。
“雪中送炭惟吾愿”,這是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面對群眾時身體力行的情懷寫真。早在1939年,陳云同志在《陜甘寧邊區的群眾工作》一文中說:“大革命時彭湃同志在海陸豐,為什么受農民的擁護,為什么他在農民中間有很高的威信?就是因為他很關心群眾的疾苦,隨時隨地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新時代走好黨的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紓難解困,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他在指出調研工作應著重的內容時,則揭示了“掌握實情”與“解決問題”之間的依歸關系:“基層、群眾、重要典型和困難的地方,應成為調研重點,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研究。只有這樣去調查研究,才能獲得在辦公室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視角、新思路和新對策。”是關于方法論的詮釋。“入戶聯心”著力在機制創設上下功夫,比如制訂每月至少1次全覆蓋開展入戶走訪,做到紅白喜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家庭變故必到、矛盾糾紛必到、意外災害必到,全流程閉環管理、“警格+網格”聯動,一張網全貫連以落實進萬家門、知萬家情,確保發現問題在一線,通過解萬家憂、辦萬家事的努力,就是要讓“矛盾化解在一線”等善治目標的變現具剛性、收長效。
“入戶聯心”持續激發起廣大黨員干部身沉一線展能耐、心系群眾干實事的積極主動性,在以工作實效踐使命、證初心的路上,同時不斷確認、校正自己的身份角色。1.85萬件的實事里,一定有不少“排憂解難”的鮮活個案;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墊資”范例,將在汕尾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功力競發的奔赴中成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