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群眾智慧“開花結果”
—— 汕尾創新開展“入戶聯心”系列評論之四
○本報評論員
持續走好群眾路線,是彰顯共產黨人初心本色的題中之義,同時是為構建行穩致遠的國家治理體系夯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凝結著黨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這段高度概括的闡述,引發人們在一種宏大背景下的遐想,“開花結果”的歷程中,必然有一個個躍動鏡像是:人民群眾的智慧之花,時時處處在綻放。
無數“開花結果”的歷史是人們所熟知的,譬如新時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等影響巨大的改革措施,都是群眾首創,黨和政府予以承認和推廣。群眾具有強大的首創精神,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是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各項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力量源泉。列寧早就說過:“千百萬創造者的智慧卻會創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他強調要“多注意工農群眾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地創造新事物”。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的習仲勛同志說:“千百事件整天發生在人民中,最適當的解決辦法,也就在人民中。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實不然,新的創造要在老百姓中尋找。”“為了群眾”這個根本立場,必須在“依靠群眾”這個根本路線中證驗。依靠群眾,極重要的一條,就是廣泛汲取群眾身上的經驗、智慧,為創新性轉化儲備不竭資源。理論構建涵括實踐指向,世界觀與方法論一體相成,亦如毛澤東主席關于“要當先生先當學生”、“領導者是工具”的命題所揭示的辯證要旨——“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群眾是從實踐中來選舉他們的領導工具、他們的領導者。被選的人,如果自以為了不得,不是自覺地作工具,而以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錯了。我們黨要使人民勝利,就要當工具,自覺地當工具。”當群眾的學生、工具,就是做民意、智慧和勝勢的學生、工具,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邏輯——在群眾路線的大熔爐里,叩開的是理論和實踐的坦途、匯聚的是建設和治理的活水、凝結的是長遠福祉的動能。一代代共產黨人,涌現了無數走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比如在彭湃先烈身上,我們看到的,就是主義真誠、信仰忠貞的模樣。
探冷暖、辨虛實、知得失,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推動改革發展,著眼科學決策、防止決策失誤,聚焦建立和完善服務群眾、傾聽民聲的制度機制,提高為民辦實事、汲取群眾智慧的能力水平,保證群眾路線不異化、不走樣,同以零容忍的態度懲貪反腐的“自我革命”一樣,永遠在路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開展的一系列集中學習教育,更是對這些主題“咬定不放松”,開啟了新時代“凈化初心、堅定信仰”愈加嚴實的常態化制度化涵育之路。中央八項規定中,以上率下提出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強調要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傾聽民聲、汲取群眾智慧,是每一個黨員干部須臾不可忘記和違背的初心和使命,是必須嚴格遵守的工作準則。汕尾開展“入戶聯心”活動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通過創設“問計于民”等日常行動機制,暢通共商共議建言獻策渠道,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同群眾面對面一起商量、一起“算賬”。活動啟動周年之際,適值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時,在活動取得良好成績的基礎上,要更加周全對照對接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及“四下基層”等相關部署要求,著力在“廣泛聽取群眾的看法和建議、汲取群眾智慧”等方面持續做深做優、提質提效,做出更多具有普遍啟示意義的個案,打造踐行群眾路線更加厚實的標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