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澤豐
麥子在田野中興奮地抽著穗,和著尚未成熟的油菜莢,遲遲不肯成熟,仿佛是在等待著日子,等待著布谷遠一聲近一聲鳴叫,直到它叫得不依不饒。也就是這個時節(jié),白天的時光一再悠長,在過去農(nóng)村孩子的眼里,它似乎是延長了日子,延長著一種饑餓與無奈。兒時,面對拮據(jù)的生活,母親總是這樣說,過一陣就好了,現(xiàn)在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青黃不接的日子占據(jù)了我童年印象的大部分空間,那是一個少糧缺吃的年代,記得每到這個時候,我家土磚砌成的糧倉里,很少再囤有谷粒。母親盤算著接上新谷還需要一些時日,便把頭年曬干的山芋條搬了出來,混合在米里。一日三餐,其中就有兩餐是山芋條稀飯,另一餐的干飯里,山芋條也占到了六七成。母親用藍邊海碗給父親盛著稀飯,山芋角堆出碗弦。幾碗盛過之后,鍋里的稀飯可照見人影。即使當時吃飽了,等不到下一餐到來,肚子就餓得咕嚕咕嚕地叫。我深信父母也有我同樣的感受,但是他們沒有說,依舊到野外去勞作,或耕田或插秧,在勞動中等待著午季作物成熟、歸倉,等待著把它們賣出,再從鄉(xiāng)村的食品站買回一些大米或麥面,摻和在貧窮的日子里,用愛溫暖這個家,撫慰孩子們?nèi)琊囁瓶实男撵`。
即便如此,我仍感覺到那些晴好的天氣里,太陽總是早早地爬上山頭,而且時間一天比一天提前。我憎恨過這種季節(jié),它把農(nóng)村孩子的肚子掏空,掏得有時讓人流口水,直到上午九點多早餐才來臨。我記得父母曾經(jīng)教導過我,要向早起的鳥雀學習,它們天亮就飛出鳥窩,飛向田野,勤勞尋覓著自己的食物。也許是從它們的身上悟出了什么道理,父母在不著邊際向前奔跑的歲月里,任勞任怨,早出晚歸,在貧瘠的土地上種出了一茬又一茬的莊稼,年年種出的稻谷除了能交掉公糧之外,還剩余一些,就用來維持著生計,填充著兒女們饑餓的肚子。現(xiàn)在回想起來,為了讓我和姐姐盡量吃飽,讓我們感受到日子雖然悠長,但其中還有著甜蜜的滋味,他們默默地省吃儉用,默默地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著自己的命運。透過父母誠實勞作,看到長勢很好的莊稼,漸漸地,在青黃不接的日子里,我也看到了豐衣足食的希望……
如今,同樣是在這個時令節(jié)段,同樣是太陽光白晃晃地照著萬物生長。我因采訪行走于鄉(xiāng)村田野,目擊之處,綠蔭如從前,而農(nóng)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們,在這個物質(zhì)豐盛的年代,沒有過多地關(guān)注農(nóng)作物生長。雖然田地已流轉(zhuǎn)給了種植大戶,但農(nóng)村的日子,再也不像以前我感到的那么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