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職業,在古代也是“官職”的一種,更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中國漢、唐兩代的太學都設有博士,博士就是后來的教授。到了清朝時期,在府一級任職的教師稱為“教授”,在縣一級任職的教師稱為“教諭”或“訓導”,而級別更低的教師,老百姓就分不清楚,又不知道怎么稱呼了,所以,就只能全部稱之為“教授”,以表尊敬。
以至于,“教授”這個官位,在老百姓的心中,他們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大家也都愛戴他們。實際上,他們的位置確實比地方的衙役、巡檢都要高。但是,這些教授們的生活并沒有那些衙役、巡檢過得好。那么,這是為何呢?原來,還是手里的權利不夠大。
典史、巡檢、衙役等人,都是地方的小官員,他們只做好地方的治理就行,權利并不大;但是,這個不大的權利,足以讓他們能夠獲得老百姓的賄賂,以彌補微薄的俸祿。而我們的教授,只是管理地方的官辦學校,他們是赴考生員名義上的老師,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
官辦學校平時并不上課,特別是臨近大考之時,那些赴考的秀才都是在家里面用功學習,在官辦學校只是簡單的自習。生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在縣、府、院三級主持考試的人,分別是縣太爺、知府和學政主持。人們習慣將錄取他們的考官稱作老師,而不會將平時不怎么上課的學校老師當做自己的恩師。
所以,這些教授只是名義上的老師,并沒有得到考生們的認可。教授們對秀才都約束不了,更約束不到老百姓了。官辦學校通常跟孔廟在一起,平常也不會讓百姓進入。百姓對孔廟知之甚少,所以,就連同官辦學校一起忽略了,并不關心那些學校的情況。當時的教授,遠離百姓,自然沒有外快可以賺到。
他們唯一能夠撈到錢的機會只有三個:
第一個是為童生們做擔保,童子們參加童子考試需要有人做擔保,擔保人可以獲得一些銀子,而這些教授最適合作為擔保人。
第二個獲得外快的方式,就是童生們考試通過后,會給這些擔保人一些銀兩,這些銀兩也算是擔保人努力的回報,但是,童子們如果耍賴不給,教授們也是沒有辦法的。
第三個獲得外快的方式,就是得到祭祀的祭品,每年各地都要舉行對孔子等圣賢的祭祀活動,那些祭品都會留給教授們享用。
可能前兩項的便宜教授們不一定會占到,但是,最后一項他們肯定是可以得到的。
清政府官員的工資都是很低的,一個縣官每年的俸祿不會超過40兩銀子,那么,教授們的工資就更低了。這么少的工資,不管是教授還是官員,都是難以維持生活的。但是,縣官的生活卻過得很滋潤,原因就是:他們手里有權。
縣官日常審理民事糾紛,為朝廷征繳稅收,這些都是有利可圖的。比如:審理官司時接受賄賂而偏袒一方,收稅時候故意克扣部分錢糧中飽私囊,這些都是為自己謀利的方式。縣官們不僅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周邊的人也跟著過得不錯。
教授們就更可憐了,他們是獨自的官職系統,與百姓們沒有任何聯系,幾乎沒有油水可撈。教授們拿著一點死工資,完全沒有外快可賺,生活過得非常清貧,連吃一塊豆腐都算是改善伙食了,人們戲稱為“豆腐官”。這些豆腐官,如果想要沾點便宜,只能沾到孔夫子的光。
對于這種情況,正直的教授是沒有辦法的,只能等到祭祀孔子的日子,利用祭品好好飽餐一頓。而一些滑頭的教授,就知道怎么通過祭祀活動撈一些油水了。
因為,祭品是教授們負責購買的,祭品是不是符合要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完全是教授說的算。隨和一些的教授,就不會去計較那些,不會跟商家討價還價。但是,滑頭一點的教授,就知道這里面的門路了,開始從祭品的選擇上撈取好處。
就比如:祭祀需要的豬頭,是由屠夫提供的,教授就可以通過故意為難屠夫的方式,來索取好處。教授肯定會對豬頭的大小進行挑選,一般屠夫供給的都不會符合他們的要求。沒有辦法,屠夫們只能通過賄賂一些銀兩,讓教授們趕緊把豬頭定下來。
這種情況只能通過塞錢來解決,因為,一味加大豬頭的重量,教授們一時吃不完,也會造成浪費。所以,教授們只接受銀兩,屠夫不給銀兩,他們是不會停止對祭品的挑剔的。當然,對于這種情況,屠夫們也是能夠理解,所以,一般都能夠讓教授獲得一些錢財。
教授是那時候的文官,一般都是比較好面子且舉止文雅的人。但是,這些都不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該挨餓還是得挨餓,就是因為工資低,才逼得這些教授做出一些不符合身份的事情。
據“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