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用生花妙筆寫了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千百年來,詩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根據旅游部門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19個杏花村。
汾陽杏花村
在山西省汾陽市以北15千米有一處杏花村,樹中有一口古井,神話傳說中的當地“醉仙居”酒店最為人樂道。有謂仙翁老道,衣著襤褸,三次飲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從此,古井變為神井。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取水釀酒,馥郁芬芳。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綿香可口,年代久遠。考古工作者在這里曾發掘出很多漢代的酒器和釀酒工具。這里大規模釀造白酒始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到了唐代,村內酒店已達72家,詩人有“處處街頭揭翠簾”之贊語。
北齊武成帝高湛的侄兒高孝瑜在鄴城封康舒王。高湛非常懷念杏花村的汾酒,所以給封在外地的侄兒寫信,也沒有忘記向他推薦當地的美酒。信中說: “我喝過汾酒兩杯,至今回味無窮,你在鄴城一定要多飲幾杯。”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白成在渡黃河北上時,途中經過杏花村,村民們向他敬酒,李白成將一碗美酒一飲而盡,他覺得此酒香醇味美,因而贊不絕口,便題字贊美,寫下了“盡善盡美”四個大字。據傳說,杏花村為此曾一度改名為“盡善村”。
唐代李白、杜甫等許多詩人都曾到過這里。從此,杏花村酒坊興盛發達起來。到了清代,汾陽杏花村的酒店已發展到220多家。
杏花村所產的汾酒和竹葉青,千百年來暢銷不衰,有詩贊云:“村為酒振名,酒為村添香。”
貴池杏花村
安徽省貴池,又名池州、池陽,不但是歷史名城,而且也是游覽勝地。其中有唐代杏花村舊址等風景名勝。明天啟年間,清康熙、雍正時期,曾相繼于此筑亭、建坊、葺桐。杏花村的盛名歷久不減。古井仍存,井水清冽,人稱“香泉似酒,汲之不竭”。
貴池杏花村頗有名氣。自唐代詩人杜牧寫了《清明》詩以后,歷代文人和官吏大加渲染,在此建亭刻記,使杏花村成了海內皆知、游人必至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杜牧在唐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由黃州調到池州,充任池州刺史,時年42歲。當時的池州并不大,全州不滿兩萬戶人家。杜牧不僅能夠“經邦濟世”,而且能詩善文。
明代嘉靖年間修纂的《池州府志》載: “杏花村在城西里許,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即此。”其他史書,如《江南通志》也有類似的記載。
貴池杏花村,原來不過是一個極普通的“杏花茅舍”、 “古井酒壚”。傳說杜牧在城西一家酒店即興寫了《清明》詩后,名氣就大起來了。后來幾經滄桑,到了明代, “杏花易,蔓草生”,貴池杏花村變得荒蕪不堪。這時,有人在杏花村的舊址建了一個“杏花亭”,并在亭上寫了一副對聯: “勝地憶無沽酒處,荒村忽有惜花人。”
由于許多“借花人”的不懈努力,不久,杏花村里又出現了“杏花飛作雨,煙笛遠聞聲”的美景。
好景不長,由于帝國主義的蹂躪與戰亂,杏花村又成了蓬蒿沒脛、杏花凋落的荒村。
解放后,杏花村才又煥發了青春。
麻城杏花村
有學者研究認為,湖北省麻城才是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
“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寫于公元842年。這一年,杜牧從京城西安到黃州任刺史,行至湖北麻城歧亭,正值清明時節,路上雨絲不絕,行人稀少。旅途勞頓的杜牧,饑渴交加,想借酒店一飽口福。細雨中,迎面走來一個放牛娃,他問牧童哪兒有酒店,孩子用鞭子指指遠處煙雨中的杏花村。
杜牧來到杏花村小酒店,酒家四周真是“雨紅杏花香”。他一邊品酒,一邊賞花觀景,幾杯酒后,此詩乃成。
有大量史料證明杏花村在麻城。《大清一統志》載: “杏花村在(麻城)縣西南歧亭鎮,有杏林、杏泉……”《黃州府志》也載: “杏花村在岐亭,有杏林、杏泉,杜牧詩下‘牧童遙指杏花村’即此。”
歷代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在麻城杏花村游覽并賦詩撰文,稱贊其美。李廷庸在《游杏花村》詩中云:“勝跡到今頻指點,小橋依約翠微間。”謝無逸也有贊美之詞: “杏花村館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有“清官第一”之稱的于成龍曾修繕過杏花村的廟宇。清代風流天子乾隆曾兩次到岐亭杏花村游覽,飲酒題詩,贈“杏花古剎”匾于廟,并定為國廟。杏花村不但杏花美,而且酒香。杏花村所產美酒早在唐宋就享有盛名。當地民謠有“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當地“老米酒”,酒精度數在低度白酒與甜米酒之間。當地百姓有“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之譽。
看來,杜牧詩吟的杏花村在麻城并非無中生有,有許多史料可供佐證。
杏花飛霞賣酒處
杏花村除上述三處影響最大外,還有三處也比較有名,它們分別是,山東水泊梁山黑風口的杏花村,江蘇南京城西南隅新橋西信府河及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以及江蘇徐州境內的杏花村。徐州杏花村之所以得名,主要來源于蘇軾一首《宋陳林嫁娶圖》。
我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繁花似錦,有許多杏花村也在情理之中。全國各地不但有許多杏花村,而且還有不少杏林、杏田、杏山、杏壇等以杏冠名的風景名勝。杜牧《清明》詩究竟是在哪個地方寫成的,專家學者曾有過爭辯,目前,因資料缺乏,尚無定論。不過,這并不妨礙人們游覽杏花村,反倒引起了游客的探秘心理。
明代高啟《五禽言和張水部》詩云: “提胡蘆,趣沽酒,杏花村中媼家有。”跨越時空的今人,是否可以作出這樣廣義的理解:杏花村原來是指有杏花、酒家,而又可以游覽之勝地?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春天到了,神州大地,到處都是杏花飛舞,這是我們踏青春游的好時機。去杏林中品酒,在杏花下高吟杜牧的“杏花詩”,置身于杏花村,哪會有誰來與你爭辯,敗你的游興呢?
據《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