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到了,作為傳統年俗之一的“壓歲錢”也備受關注,一封封紅彤彤的紅包滿含著祝福與期盼,也有著辟邪驅鬼、保佑平安的寓意。本來皆大歡喜的好事,近些年卻逐漸變了“味兒”,紅包包多少才算“合適”?包多少才算“交情深”?如果以過年紅包的數額大小衡量彼此關系的深淺,這顯然是“錯誤的導向”。
近年來,“壓歲錢”在網絡上頻頻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留言吐槽,紅包越包越大,過完年“口袋空空”,也有不少網友直呼“羨慕廣東的壓歲錢”。在廣東,“祝福講心不講金”,包紅包講究的是一個好意頭,而紅包不僅僅是送給晚輩,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雖然廣東紅包的金額通常不大,但它所承載的是一份心意,一份真摯的祝福,祝福收到紅包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安順遂。如果連過年紅包都要“斤斤計較”,要以數額論心意,哪有什么真朋友、真親戚?我們身在廣東,就該用實際行動當好移風易俗倡導者,倡導過年紅包“講心不講金”。
清富商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壓歲錢時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顯而易見,這是為孩子討個吉祥,祝福孩子新春有新氣象,寓意有好兆頭。古人是明智的,給壓歲錢重在表達心意,而非展現自己的“鈔能力”,簡單便是舒服,祝福的心意到了即可,何必要一再考慮“我的過年紅包是否包得太少”呢?
